分享文章:

台灣ETF投資學院將會介紹美國指數基金顧問公司(Index Fund Advisors,IFA)的一系列影片,讓投資人可以理解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的差異,從諾貝爾獎得主所提出的學術理論到市場上的實際數據驗證,讓你知道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前續:IFA 主動投資戒斷計畫 04:擇時要成功,準確率得達 74% 才行

前面兩篇文章已經看過了選股和擇時的效益有多差,那麼如果找位基金經理人為你代勞呢?聽起來很不賴,但實際上,選擇經理人也無法達到很好的效益。

挑選出能「在未來」超越指數的經理人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這違反了所有共同基金說明書的必要聲明,這段話你一定非常熟悉:「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

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這樣的聲明,在台灣的金管會一樣也有相同的警語要求,這幾乎已經是金融監管單位的共識了。而且從來沒有證據顯示某位經理人能夠在未來複製跟過往一樣優秀的投資結果。

晨星投資研究機構研究了 2002 至 2013 年間主動基金的表現,發現前一百名的頂尖基金經理人,平均只有 7.8% 可以在隔年延續他們前一年的表現。甚至,2008 和 2009 年的金融海嘯期間,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延續前幾年的百大水準。

基金經理人的表現時好時壞有兩項影響因素,第一個是運氣,第二則是他們投資基金的風格轉換。如果經理人的投資風格獲得了高於市場的報酬,這樣的結果卻往往會歸功於該經理人的投資技巧。但市場狀況經常變動,基金的表現也會經常變動,一下子科技股表現好,一下子金融股表現好。

分析共同基金經理人過去的報酬率時還有另一個問題,會導致結果的偏差,就是這些分析並未考量到
因為報酬率太差而關閉的基金,我們稱之為數據的「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會造成績效表格有所偏頗。

引用美國芝加哥大學證券價格研究中心的資料來研究證券價格,約翰伯格(John Bogle)計算出這樣的偏差會將剩餘基金的平均報酬膨脹了21%。一份晨星的研究發現,截至 2014 年 3 月的十年之間,所有類別中的主動管理基金只剩 53% 存活了下來。換句話說,有將近一半績效不好的基金因為已經消失在市場了,表現並沒有被考慮進去。

即使大型機構和退休金計劃努力追求投資表現,事實也對他們也很不利。因為許多機構會花大錢聘請外部顧問來替他們選擇基金,但艾密特戈爾和蘇諾沃豪(Amit Goyal and Sunil Wahal)的研究發現,聘僱和撤換基金經理人,根本就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他們分析了自 1994 年起的十年間聘僱 8755 名經理人的結果,受聘的經理人在受僱之前三年,平均會超越其績效基準 2.91%,但是加入了聘僱費用後,這些經理人在接下來三年,績效會低於基準0.47%。更雪上加霜的是,這兩名研究人員也發現,受到解僱的經理人後續表現超越了受僱的經理人。

但也要記得,即使一支基金持續有好表現,也不一定表示該基金的經理人真的擁有投資技巧,可能需要根據幾十年的績效表現,才能稍微肯定地說,某支表現好的基金不全然只是運氣好。

下一次若讀到有關明星基金經理人的報導,務必要小心。就像獨角獸、大腳怪和尼斯湖水怪一樣,以為可以靠著經理人的技巧,持續獲得良好的績效表現,這種事情只存在於幻想世界中。

以下是IFA的影片,本站也有提供中文字幕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advanced-floating-content-close-btn

小資族保險的第一堂入門課 課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