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Investment),指的是現在投入資源,希望可以換取未來更大的好處

投資(Investment),指的是現在投入資源,希望可以換取未來更大的好處,像是現在不花錢而把錢拿去買股票,或是現在不把時間花在享樂而進修學習。在金融產業,可以投資的工具稱為資產,分為兩大類,實質資產(real assets)指的是土地、廠房、機器、設備等,金融資產(financial assets)指的是股票、債券,以及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實質資產可以創造財富,金融資產則被當成實質資產的求償權,像是股東是透過投資股票這個金融資產來持有一家公司所擁有的土地、廠房等實質資產的一部份所有權。

要怎麼開始進行投資呢?

投資人可以將資金投入不同的資產而建立一個投資組合(portfolio)。建立投資組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證券選擇(security selection,又稱選股),也就是挑選出最符合投資目標的證券來投資,一種是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也就是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調整各種資產的比例。上述的兩種方式,一般來說都是綜合運用,但有先後之分,所以又分為由上而下(top-down)和由下而上(bottom-up)兩種步驟,由下而上是先進行證券選擇,由上而下則是先決定各資產類別的配置比例。

投資組合建立之後,會根據情況來進行調整,如果是買進新的資產或是賣掉舊的資產,稱為更新(update),如果資產不變但改變各資產在投資組合裡面的比例,稱為再平衡(rebalance)。在更新投資組合的時候,通常會再進行證券選擇(選股)和時機選擇(market timing,擇時)。

投資的時候,要記得好的東西大家都想要,這樣的情況稱為「市場競爭性」,而競爭所帶來的則是兩個很重要的投資概念,第一個是「風險與報酬的互換性」(risk-return trade-off),投資人想要獲取比較高的報酬,就要承擔比較大的風險作為代價。第二個是市場具有相當程度的效率,投資人很難找到物超所值的商品,如果有一家公司發布財報,每股盈餘優於預期,市場上大多數人會立即知道這個訊息,並且讓資訊表現在股價上,股價會快速上漲。

根據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投資人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投資策略。第一種是認為市場不見得總是有效率的,自己有可能找到其他人所不知道的資訊,經由選股或擇時的方式對錯誤訂價(mispriced)的商品進行投資,這種方式稱為主動管理(active management)。第二種是認為市場極為有效率,所有資訊都已經反應在價格上,不需要也不應該花費資源去選股或擇時,只要長期持有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即可,這種方式稱為被動管理(passive management)。

金融市場有哪些重要的角色?

金融市場中,有幾個重要的角色,像是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投資公司(investment company)、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以及創投(venture capital)與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等等。以大家比較熟悉的股票發行為例,一般由投資銀行承銷,一家公司第一次公開發行股票稱為初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直接購買公開發行股票的市場叫做初級市場(primary market),發行之後投資人互相交易的市場稱為次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

不同於投資銀行,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則以收取存款、出借貸款而賺取利差為主要業務,1933年,美國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將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業務進行分離,但在1999年被廢除,隨後在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2010年又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來保護金融消費者。

金融市場的資產類別與工具有哪些?

根據存續期的長短,可以區分為貨幣市場(money market)和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貨幣市場的工具有國庫券(treasury bills)、定期存單(certificate of deposit,CD)、商業本票(commercial paper,CP)、附買回協定(repurchase agreements,repos)、聯邦基金(federal funds)、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市場(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等。

資本市場又分為固定收益型有價證券(fixed-income securities,債券市場)、權益型有價證券(equities,股票市場),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

債券可分為政府公債(treasury notes或treasury bonds)、抗通貨膨脹政府公債(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TIPS)、美國聯邦機構債(federal agency debt)、國際債券(international bond)、地方政府債券(municipal bonds)、公司債(corporate bonds),還有抵押擔保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也就是將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化(securitization),是次貸風暴的元兇,符合房地美、房利美承銷原則的稱為標準型房貸(conforming mortgage),不符合的則稱為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這些高風險的房貸變成投資人的投資標的,當經濟衰退而房貸開始違約,這些證券失去價值,引發風暴。

股票市場又分為普通股(common stock)、優先股(preferred stock,又稱特別股)、存託憑證(depository recipts,DR),存託憑證又分為在美國發行的ADR、在全球發行的GDR和在歐洲發行的EDR。

股票和債券的類別琳瑯滿目,要研究或了解績效的話,必須要使用一些被廣為接受且規則固定的指標,稱之為指數(index)。指數依循一定的規則而編制,像是耳熟能詳的道瓊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d Industiral Average,DJIA)屬於價格加權指數(price-weighted index),股價越高的公司權重就越高,價格變化對指數的影響也就越大。

但股價不代表實際的經濟影響力,所以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市值加權指數(market value-weighted index),公司的市值越大則權重就越高,像是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tandard & Poor’s Composite 500 Stock Index)就是市值加權指數。

雖然指數作為市場的指標已經有很久的歷史了,但過去投資人無法直接投資指數,直到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s)誕生,投資人才有工具可以獲得和指數一樣的報酬,而後來出現的ETF(Exchange-traded fund,交易所買賣基金)更是大多都追蹤指數,也就是按照指數的成分股比例去建立持股(holdings)。除了股票以外,債券、農產品、不動產等各種資產也都有其市場的代表指數,不過投資人大多對股票指數比較熟悉。

股票、債券或指數都是資本市場的可投資工具,投資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風險管理,也因此出現了一些避險工具,這些源自於其他有價證券而存在的金融資產稱為衍生性資產(drrivative assets)或衍生性金融商品,包括擁有執行權利的選擇權(options)和擁有履約義務的期貨合約(futures contract)。

選擇權分為買權(call options)和賣權(put options),買方可以在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執行權利。期貨分為多頭部位(long position)和空頭部位(short position),持有者有義務以特定價格買進或賣出特定資產,像是原油。

想學更多ETF投資?

繼續閱讀學院的ETF文章,更歡迎加入眾多學員五顆星評價的ETF 投資全球:帶你量身打造專屬資產配置》線上課程!